大學校門,再起波瀾。近日,一段家長欲帶孩子進深圳大學參觀被攔質(zhì)問保安的視頻,引發(fā)熱議。視頻顯示,一名家長準備帶孩子進深圳大學游覽時,被該校保安攔下,隨后這位家長接連質(zhì)問,“請告訴我,深大是誰的?”“我們是納稅人,為什么不讓進?”對此,深圳大學回應稱,在確保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該校將適時調(diào)整入校管理規(guī)定,盡可能滿足各界公眾的參訪需求。
無獨有偶,《南國早報》報道,今年4月中旬,南寧市民韋先生帶著孩子來到一所駐邕高校,想感受一下大學的學習和藝術(shù)氛圍,也被拒之門外。媒體記者走訪多所駐邕高校,多所駐邕高校相關(guān)部門人員表示,目前對校門還是進行嚴格管理,不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開放狀態(tài)。
圍繞大學是否應該對外開放的討論,一直不斷。今年年初,新冠病毒感染調(diào)整為“乙類乙管”后,讓高校打開校門的呼吁聲越來越多。媒體梳理發(fā)現(xiàn),不少高校逐漸對外開放,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陸續(xù)發(fā)布通知,校園開放期間,社會公眾可通過學校指定網(wǎng)絡預約通道進行實名免費預約。盡管開放程度尚未恢復到疫情之前,至少顯示出了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但也有一些高校對“社會人”不太友好,甚至嚴苛,引發(fā)外來人員質(zhì)疑:國門都已經(jīng)向世界敞開了,小小的校門為何還要封閉?
事實上,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已經(jīng)和城市融為一體,大學精神自帶開放基因,沒有開放的視野和行動,談何維護科學精神、培養(yǎng)高端人才?大學之“大”,絕不僅僅只是大在樓房、大在場地,更在于大師之大,大在其精神文化,大在其度量之上?!昂<{百川,有容乃大”,大度、開放、包容是大學應有的胸懷。我國絕大多數(shù)大學都是利用公共資源建立起來的,具有較強的公立性質(zhì)和文化屬性,理應回饋社會,反哺公眾,在全社會涵養(yǎng)科學精神和文化氛圍。
一些反對大學開放的人,總會拋出“干擾教學秩序”“造成安全隱患”等論調(diào),試圖說明大學開放弊大于利,卻對大學開放時總體上相安無事、秩序井然的情況選擇性視而不見。不可否認,大學開放過程中會增加管理成本,大學校園的開放也并非無底線。但如果因此把偶然問題放大化,顯失公允。一勞永逸向公眾封閉大學校門的做法,確實可以免去許多麻煩,但是“一封了之”,本質(zhì)上也是管理上的懶政。
打開校門不等于放棄管理。對于大學管理者而言,大學校園開放到什么程度,如何在開放與管理中取得平衡,拿捏好尺度,考驗校園管理者的態(tài)度和能力。而對公眾而言,共享公共資源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參觀大學校園,就需要作出某種意義上的權(quán)利讓渡,遵守契約精神,有序參觀、文明游覽,帶著對知識的敬畏,輕輕地來,輕輕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