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藤州知州趙崇德寫了一首流傳至今的《赤水峽》:
猿啼峽口不堪聞,
艤棹沙邊對夕曛。
一水中流通碧海,
兩山高并插青云。
空巖久絕神仙跡,
喬木深藏虎豹群。
我亦疏狂成放逐,
倚篷對月倍思親。
(選自《梧州歷代詩詞選》)
作者趙崇德,宋代人(生卒不詳),曾任藤州知州(被貶謫的宋代朝廷官員)。
這首詩的“神仙”是指傳說中的詩仙李白。全詩主要意思是面對赤水峽兩岸的猿聲、艤棹、沙灘、黃昏、夕照、流水、高山、空巖、喬木、船篷和明月等自然景象,不禁觸動了懷古之情。全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情畫意,風(fēng)骨雋永,借古諷今,表達(dá)詩人對官場黑暗和現(xiàn)實不公平的憤懣之情。
此詩前四句為借景抒情,“猿啼峽口不堪聞,艤棹沙邊對夕曛。一水中流通碧海,兩山高并插青云?!痹娙讼冉榻B自己到赤水峽的時間、方式和見聞,渲染凄涼氛圍。作者雖然看到赤水峽“一水中流通碧海,兩山高并插青云”的天然美景,卻無心欣賞,用“猿啼峽口”和“艤棹沙邊”的陰森、孤獨渲染凄涼,用“不堪聞”表達(dá)了他因被貶官流放的遷客心理,借景抒情,天衣無縫。
后四句則是寓情于景,表達(dá)憤懣:“空巖久絕神仙跡,喬木深藏虎豹群。我亦疏狂成放逐,倚篷對月倍思親。”作者寫出赤水峽中的李白讀書巖人去巖空,喬木林中也許還隱藏著兇殘虎豹,實寫官場險惡、人才被排斥的現(xiàn)象。如李白一樣的杰出人才,卻為一時疏忽和高傲被貶謫流放。自己的處境也和李白一樣,只能倚著船篷,靜觀明月,承受不公平待遇,流露出作者對不公平現(xiàn)實的不服和對官場黑暗的憤懣。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是不一樣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側(cè)重于借助景物來表達(dá)自己的情感,是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寓情于景以景為主,側(cè)重于寓意上,是通過作者借對自然景物的刻畫來抒發(fā)感情。作者在寫法上的功力可謂爐火純青,自由駕馭。這種寫法和唐朝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的寫法是一樣的,《黃鶴樓》側(cè)重表達(dá)借景思鄉(xiāng);《登金陵鳳凰臺》側(cè)重表達(dá)借景憂國。趙崇德的《赤水峽》側(cè)重表達(dá)借景懷人。藝術(shù)手法上可謂異曲同工,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