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風雨橋展現(xiàn)出精湛的木工建造技藝。
三江鼓樓形似寶塔,巍峨壯觀。
三江的民居木結構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千年侗寨、夢縈三江。早就聽說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風景秀麗。近日,我們一行慕名前往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去欣賞當?shù)氐男忝里L光,感受那里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北部,魅力三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
風雨橋
三江的風雨橋比較有名氣,其中,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潯江河上的風雨橋和程陽八寨景區(qū)的風雨橋各有特色。
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潯江河的風雨橋叫三江風雨橋,該橋融匯了侗族建筑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木結構建造技藝之精華。橋的下半部分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拱橋,一孔跨越潯江兩岸,猶如一道彩虹。橋的上半部分為木質結構的廊橋,中間為雙車道的車行道,兩旁為木結構走廊的人行道,7座塔樓聳立橋上。晚上亮燈時,遠遠看去,三江風雨橋猶如一艘停泊在潯江上燈火輝煌的游輪。
程陽八寨景區(qū)的風雨橋又叫永濟橋。該橋橫跨林溪河,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是典型的侗族建筑,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該橋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整座建筑全以榫卯連接,結構牢固,結合縝密,不差分毫,渾然一體。
鼓樓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志和靈魂,是侗族村寨中心的公共建筑,是村寨或民族議事、典禮、迎賓、歌舞娛樂等公共活動的場所,集會的中心。
三江境內以月亮街多耶廣場的三江鼓樓最為出名,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被譽為“世界第一鼓樓”。這個鼓樓是侗族村寨里最高的建筑,彰顯出陽剛之美,至今仍是村寨祭祀、議事、集會、迎賓、慶典、歌舞、娛樂的重要場所,是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傳承之地。
三江鼓樓形似寶塔,巍峨壯觀,飛閣重檐,結構嚴謹,做工精巧,裝飾細致,色彩樸質。在鼓樓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搶花炮、踩歌堂、打油茶、斗雞斗鳥、養(yǎng)蠶織布等日常生活場景的浮雕,畫面栩栩如生,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處處展現(xiàn)出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三江鼓樓也是榫卯結構木建筑。該樓共設計有4層觀禮臺,最高一層觀禮臺位于25層。除樓頂兩層外,其余25層瓦面等距收分,層層緊縮,使樓面呈金字塔形,端莊平穩(wěn),每層檐角輕盈起翹,精巧的雕飾以及鮮艷的檐板彩繪,與龐大、粗獷的樓身形成鮮明對比,使輕重、拙巧、疏密、粗細、剛柔完美地結成一個整體。登上鼓樓的觀禮臺,三江全景盡收眼底,既悅目又賞心。
木結構建筑
侗族人民把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和民族精神熔鑄到一座座木結構建筑中,形成了獨具侗族特色的文化,稱之為“鼓樓文化”,它是以侗寨鼓樓、風雨橋、戲樓、吊腳樓等民俗建筑為代表,以獨特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為靈魂,包涵侗族傳統(tǒng)習俗在內的和諧文化體系。
在三江,不管是風雨橋,還是鼓樓,或是部分民宅,幾層乃至幾十層都是木質結構,以榫穿合,整座建筑不用一枚鐵釘,但房屋非常堅固,既美觀又耐用。
侗族村寨通常依山而建,村寨的建筑材料以杉木為主,結構上以穿斗式為主體同時具有干欄式建筑的特點,除了民居建筑,村寨中的鼓樓、風雨橋、寨門、戲臺等公共性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三江,建有“侗族木結構博物館”,該館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創(chuàng)建,館內有許多木結構建筑照片、圖片和模型,面向世界各地來訪賓客,展示與傳播侗族建筑與文化,使之成為傳承侗族建筑技藝,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和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