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伯輝
(曾任梧州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我的記者生涯是從《梧州工人報》(《梧州日報》前身)開始的。1954年,憑著滿腔熱忱和學生時代對語言文學的興趣,我跨進了報社大門。
作為一名記者,我被分配到工業(yè)組跑線,經(jīng)常蹬著一輛破舊的單車,到塘源、蓮花山的企業(yè)采訪。和許多老報人一樣,我不斷在探索中前行、成長,也迎來了《梧州日報》的復刊。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共梧州市委決定恢復出版市委機關(guān)報——《梧州日報》。經(jīng)過大家一番緊張的籌備,《梧州日報》在1979年6月20日試刊,一開始是周報,而且只有10多名工作人員,自采、自編、自排、自校,還要自己當?shù)谝蛔x者。出報當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但大家都毫無怨言。當看到飄著墨香的《梧州日報》送到千家萬戶讀者手上,黨和人民的聲音傳揚出去時,大家雖苦猶甜,備受鼓舞。
時任梧州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譚伯輝(右一)在梧州日報創(chuàng)刊45周年復刊15周年紀念活動中和市領(lǐng)導交流。 (資料圖片)
1980年4月1日,《梧州日報》正式復刊,4開4版,周六刊。直至1993年1月1日增加周末版,由周六刊改為周七刊,同年12月又擴版為對開4版大報。而在復刊之初,還沒有稿費制度,而且連辦報的“窩”也沒有,只是借用市委宣傳部的辦公樓。
重溫這段復刊的陳年舊事,我感覺最刻骨銘心的是報社的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敢為人先的意識。復刊之初,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報社面對“廣告”這個新鮮事物,作出了明智的選擇。那時候,廣告在神州大地剛剛萌芽,全國媒體的廣告業(yè)還處于半睡半醒之際,《梧州日報》復刊后不久,便組織出版了一本帶廣告性質(zhì)的專門介紹梧州名牌產(chǎn)品的畫冊。這在當年,在梧州甚至在廣西,邁出了大膽開拓廣告業(yè)務(wù)的第一步,挖到了第一桶金——26萬元??梢?,當年的梧州日報社在報業(yè)經(jīng)營上并不落后,還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先河。1984年12月,在小南路71號蓋起了在當時完全可以稱得上“大廈”的6層高報社辦公大樓。接著,報社又自籌資金,于1985年4月辦起了印刷廠,自行印報。
無悔勤耕耘,喜見滿園春。梧州日報社這段從起步到邁大步的奮斗史,特別值得載入史冊。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6層高的辦公樓和一間印刷廠,更是一筆錢都買不到的精神財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敢為人先的勇氣。
多姿多彩的報業(yè)春秋,承載了幾代報人的心血,記錄著新老報人的從業(yè)情懷和敬業(yè)精神,但愿這種精神永遠傳承,讓報人的敬業(yè)精神生生不息。
最后,借用一位老報人的一句詩“世上萬物無所求,只求辦報到白頭”,以表達我的心愿。
梧州零距離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