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譚慶蓮 黎園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梧州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變化真的太大了!”今年74歲,從事教育工作36年的區(qū)瑞碧說起梧州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非常感慨。在這位古稀老人對往事的點滴回憶里,我們拾掇起教育工作的一個個變化、一次次進步,以此窺視梧州教育70年來的發(fā)展成就。 “泥巴糊墻”成歷史 “1953年,我上小學,先后入讀北環(huán)路小學和圣心小學,圣心小學就是現在的民主路小學……”區(qū)瑞碧緩緩說著。如水的歲月在她的訴說中變成一段段求學、工作時光。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圣心小學(現民主路小學)只有一幢兩層樓高的教學樓,操場很小。50年代后期,學校新建一幢四層樓高教學樓,擴建了操場。1959年,區(qū)瑞碧升讀市第三中學?!敖虒W樓房低矮,教學設施不多,學到的知識、看到的事物很有限。”區(qū)瑞碧說。當時,市區(qū)開始有公交車,她和同學一窩蜂跑到校門口看公交車的樣子。學校曾組織學生到市第四中學開展校外活動?!澳菚r候,四中一帶叫‘老鼠夾’,也說明了校園窄小?!眳^(qū)瑞碧說。 1966年,區(qū)瑞碧成為一名教師,到文化路小學任教?!坝媚喟秃街窕h笆上,就成了教學樓的墻。”區(qū)瑞碧說。上世紀60年代,市區(qū)學校環(huán)境簡陋,教師也是“萬金油”?!拔沂且幻Z文老師,但我還教歷史、音樂,有時還上體育課?!眳^(qū)瑞碧對此感到好笑也無奈。上世紀70年代后期,區(qū)瑞碧升任原桂北路小學校長。1974年,學校磚木結構的教學樓拆除重建,新大樓于1976年建成,“教學條件明顯改善?!眳^(qū)瑞碧說。期間,教師隊伍專業(yè)化水平逐年提高,學校還配備了一名專職體育教師。學校由此也多次在市內排球比賽中奪冠。 在區(qū)瑞碧記憶里,教育事業(yè)一直向前發(fā)展?!艾F在,我的母校、曾經工作的學校大變樣,開班數量多了好幾倍!”區(qū)瑞碧說。事實上,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發(fā)展始終被各級黨委、政府牽掛,我市教育經費投入也逐年上升。相關記錄顯示,1993年我市教育經費投入1139.13萬元;2018年,在行政區(qū)劃調整、教育投入增加雙重因素推動下,全市教育經費投入57.69億元。25年間,教育經費增長五百多倍,各學段新建學校多起來,選址布點更科學,教學用房堅固漂亮;各學科專任教師配得足,學歷達標率逐年上升。 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共1378所,較1993年增加1000多所;專任教師達29029人,群眾基本實現就近上學、學有所教。 稀罕物成“標配” “以前,數學老師上課,一邊說問學生,一邊拿著粉筆就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話說完了,簡筆畫也畫好了……”區(qū)瑞碧說。數學老師畫得一手好畫,是缺乏教學設施設備“逼”出來的。 區(qū)瑞碧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后期,桂北路小學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連一臺收錄機都沒有。到了80年代,學校有了一臺收錄機。慢慢的,各班都配備一臺收錄機,音樂課有了與課程配套的教學磁帶?!耙魳方虒W有了原唱范例,學生學會了唱歌,也學會了欣賞音樂?!眳^(qū)瑞碧說。 上世紀90年代,全國“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穩(wěn)步推進,基礎教育教學設施完善進程加快?!肮鸨甭沸W建起圖書室,開設了電腦室?!眳^(qū)瑞碧說。圖書室里藏書近千冊,孩子增加了閱讀量,知識面也擴大了。第一次看到電腦的孩子們,興奮地看著屏幕里跳動的字符,“嘀嘀嗒嗒”地敲擊鍵盤,感到新鮮又好奇?!皬那?,風扇、電腦等是學校里的稀罕物,后來都成了教室‘標配’?!眳^(qū)瑞碧說。 2001年,區(qū)瑞碧退休了,參與到關心下一代成長工作中,始終關注著教育發(fā)展改革工作?!拔覍O輩受教育的環(huán)境、條件更好了!”區(qū)瑞碧說。從2000年開始,教室里的木制長條凳不見了,一人一套課桌椅全面普及。就在她退休當年,市內一批學校建成校園網,啟用計算機軟件教學,我市在全區(qū)首創(chuàng)多媒體技術進課堂教學模式;梧州高中、梧州一中分別建成多媒體教室25間、20間,大批有條件的小學、初中、高中學校增設電化教學專用設備。 “教學工作如今變化更大!”區(qū)瑞碧感慨到。教師教學用上多媒體:木黑板變成白板,粉筆換成水筆,板書被課件取代,知識點有了聲音、畫面等形象呈現,更具體可感。2014年,我市啟動基礎教育學區(qū)制改革,隨著改革深化,優(yōu)質師資、教學設備在學區(qū)內高效共享。近年來,“互聯網+教育”還讓不同學校、不同地區(qū)學生同上一堂課成為可能,教育均衡正提速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