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7年是梧州建城2200周年,本報推出了“古郡史話”系列專題報道,對梧州深厚的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次深度挖掘與回溯。 我們與讀者朋友一起,回顧了梧州建城2200年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實;游歷了舊城墻、白鶴觀、中和窯、粵東會館、英領(lǐng)事署舊址、中山紀念堂、廣西特委舊址、舊海關(guān)、天主教堂、騎樓城等歷史文化遺跡,探尋了“三陳”“六士”、牟子、契嵩、關(guān)冕鈞、李振亞、陳漫遠、梁羽生等多位梧州名人的人生經(jīng)歷,品讀了珍藏于梧州市博物館的陶屋、南漢銅鐘、羽人銅燈、騎馬俑等出土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到今天為止,“古郡史話”系列專題報道將落下帷幕,感謝讀者朋友在這段時間里的一路相隨,也祝愿讀者朋友在重溫梧州故事中有所收獲。 在梧州市博物館里,有一個櫥窗展示的文物十分特別,它們的外形乍看之下像是花瓶,也像是陶罐、瓦壇,但其實它們有自己專有的名字——陶魂罈。罈作壇的意思,是古時候逝者靈魂安息的地方。陶魂罈的出土,反映了唐宋年間梧州人們的生活風俗,也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中身份地位的高低差異。 唐佛像塔形蓋陶魂罈 在櫥窗中,體型最高的唐群人像堆塑陶魂罈比較引人注目。該器物是國家二級文物,于1978年在梧州市旺步水廠鯉魚山出土。其通高68.4厘米,口徑16厘米,欄徑22.5厘米,腹徑31.5厘米,底徑16.5厘米。從這些測量數(shù)據(jù)就可以知道,這件器物的造型與構(gòu)造是相對復雜的。其整體呈梭形,兩頭尖,中間鼓,頂蓋呈塔狀,朝下斂口鼓腹,腹下漸收,底部呈喇叭形高圈足。器物肩部造型突出,堆塑著數(shù)十只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的人像,人像背部呈幡巾帶狀,看起來似乎在描繪古時候出殯的儀仗形式。此外,器物肩部一道堆塑的鋸齒狀,以及腹部五道堆塑的水波紋也是較為突出的特點。 同樣頂部呈塔狀,肩部有堆塑鋸齒狀,腹部有堆塑水波紋的,還有唐塔形蓋陶魂罈與唐佛像塔形蓋陶魂罈。 唐塔形蓋陶魂罈同樣是1978年在梧州市旺步水廠鯉魚山出土,其通高55厘米,腹圍71厘米,底徑13厘米,造型相對簡單,且扁平。 唐佛像塔形蓋陶魂罈于1978年在梧州市富民坊紙箱廠出土,通高48厘米,腹徑21.7厘米,底徑11.5厘米。其頂部的塔狀尤為特別,是一雙手合在前的端坐狀、人物輪廓清晰的佛像,其下還有二層裝飾件,每個裝飾件又為小佛像,蓋沿則為一周高圍欄,內(nèi)為小拱形間以陰刻三豎線;除此以外,其肩部還堆塑一周直棱式窗間,上腹部飾四耳各間以一佛像,細節(jié)更為突出,裝飾更為細致。 從這些形狀各異的陶魂罈中,其背后墓葬者的身份差異、地位高低可見一斑。而同為陶魂罈,于1976年在梧州市富民坊太和沖出土的,宋朝時期的附加堆紋陶魂罈,則顯得較為樸素、簡潔,沒有佛像或人像裝飾,也沒有堆塑鋸齒狀,而下腹部的堆塑水波紋樣式更寬、更明顯。不同朝代陶魂罈的外形變化,似乎在暗示著經(jīng)歷不同時期的梧州人們,生活風俗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梧州市博物館陳列設(shè)計師陳睿介紹說,陶魂罈中的佛像、幡以及塔式造型等細節(jié),都帶有較為明顯的佛教色彩,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梧州,對梧州當?shù)厝松铒L俗的影響??脊叛芯窟€發(fā)現(xiàn),陶魂罈中放置的很有可能是載有墓葬者信息的紙質(zhì)記錄,棲息在罈中的是逝者的靈魂,這與古時候的傳統(tǒng)墓葬方式有著明顯區(qū)別,這既說明了佛教對當時梧州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促使人們?yōu)橹淖儯脖憩F(xiàn)出了唐朝多樣、開放、包容的文化氣息,以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碰撞。另一方面,陶魂罈的工藝制造技術(shù)與藝術(shù)造型,也反映出當時的梧州地區(qū)與外界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