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對于普通人而言不過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對于先天殘疾的朱桂榮來說,卻是一樁難事。雖然命運不公,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板凳“走”出生活的陰霾,活出堅強與自信。
朱桂榮在家門口的菜園里摘完菜后,又借助板凳挪回家中洗菜做飯。
朱桂榮今年48歲,是蒼梧縣沙頭鎮(zhèn)橫江村水口一組的村民。由于先天性殘疾,從小他的手就不能完全伸直,加上雙腳往內(nèi)翻,小腿無力支撐,根本無法站立,只能借助板凳一挪一挪地“行走”。雖然他曾經(jīng)四處求醫(yī),但終歸無法改變現(xiàn)實,只能坦然接受。
幾十年間,朱桂榮“走”過最遠的路,是離家300米外的村口。每當上樓梯時,他都要搬起板凳,再用膝蓋跪著上樓。長年累月如此,他的膝蓋已經(jīng)深深地凹陷并且淤腫,用來支撐身體的雙手也布滿了老繭。然而,在講述這些“疼痛”經(jīng)歷時,朱桂榮的臉上并沒有自卑難過的神色,他說:“這個世界上,有人比我好,也有人比我差,我沒有什么好抱怨的,唯有努力生活。”
朱桂榮父母早逝,他的妻子在先后生下女兒和兒子后,不久也去世了。然而,一次次的打擊,并沒有使朱桂榮一蹶不振,他依然選擇堅強面對生活,盡心盡力照顧一雙兒女。他在村里經(jīng)營著一個簡陋的小賣部,用自己的雙手“挑”起家庭的重擔。
在大概12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個陳舊的貨架,一個簡陋的玻璃柜,外加一臺冰柜,是朱桂榮所經(jīng)營的小賣部的全部“家當”。貨架上擺放的貨品不多,都是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電池等。每當有顧客前來,朱桂榮就把板凳當做自己的“雙腿”,一挪一挪地前去招呼。就這樣,靠著小賣部的微薄收入和低保補貼,加上鄰里和親戚種菜“接濟”,朱桂榮省吃儉用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竭盡所能地供子女上學。
由于兒女年齡還小,家里的大小事務(wù)基本由朱桂榮操持。只要是能借助“板凳”和用自己雙手做得到的事,他都盡量完成,包括做飯、洗衣服等。而他略顯“笨拙”的背影,也深深地印刻在了一雙兒女的心里。
在朱桂榮9歲女兒的日記本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的爸爸是‘板凳’爸爸,他平時很辛苦,都是坐在板凳上一挪一挪地做家務(wù)。他總是省吃儉用,為了供我和弟弟上學……”當知道自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后,朱桂榮拿著女兒的日記本看了又看,久久不愿放下。
回想起這些年從來沒有帶兒女出去村外面玩過,朱桂榮輕輕地搖著頭說:“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也沒辦法去感受了。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代替我去感受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我想把小賣部好好經(jīng)營下去,將孩子撫養(yǎng)長大是我最大的心愿?!?/p>
西江都市報 記者 李玉瑩 文并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