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蒼梧縣六堡鎮(zhèn)九城村,倪英宗和“同樂堂”的幾個演員換上“花鹿舞”的衣服,開始當天的排練。 “這里停一下。”正在敲鼓的倪英宗打斷了演員的練習。只見他脫掉皮鞋,右手拿起鹿頭,左手執(zhí)著鹿尾,現場演示正確的姿勢?!耙欢ㄒ眯挠^察,花鹿舞的表演精湛與否,在于動作細節(jié)是否到位?!蹦哂⒆趯刮璞硌莸囊蠼醮得蟠茫槐楸榈匮菔?,一遍遍地教導。 文藝隊隊員在練習花鹿舞的動作。 自9歲那年跟著父親第一次表演花鹿舞起,熱愛的種子就在倪英宗心里生根發(fā)芽。其間,由于讀書,倪英宗一度中斷了花鹿舞的表演。直到1988年,倪英宗召集了村里幾個文藝苗子,大伙沿用曾經輝煌的“同樂堂”的名字,自己扎鹿頭、做鹿衣,重新開始花鹿舞的表演。近年來,梧州市日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每年均組織大型的民間文藝表演活動,“同樂堂”與他們的花鹿舞也得以更多地走出山村,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就在大家練習的時候,陳伯勝將剛從山上砍下的竹篾帶回排練室,他將竹篾切成長條,給正在制作鹿頭的倪英宗備用。陳伯勝是“同樂堂”文藝隊現任隊長,平日負責隊里的大小事務。一場疫情,令“同樂堂”近半年來的十多場演出都取消了。在沒有演出的日子里,陳伯勝就抓緊時間修繕一下道具。“往常每逢節(jié)日,村里都會組織很多文藝表演活動,因為疫情,山里顯得異常安靜。”除了演出,令倪英宗和陳伯勝惋惜的還有年前從村里小學選拔的幾個苗子,也無法正常參加培訓了。 倪英宗對花鹿舞表演精益求精,不斷改良制作鹿頭的材料,從最開始的用木頭制作到現在用竹篾制作。鹿頭重量減輕了,令隊員們表演更加流暢。 文藝隊隊員身上穿的舞衣和鹿頭都是倪英宗親手打造。 倪英宗平時在梧州市區(qū)打工銷售六堡茶,閑暇時會穿上舞衣研究花鹿舞。
“現在已經很少年輕人能靜下來欣賞傳統(tǒng)文藝表演了。”倪英宗感慨道,“隊里跳花鹿舞最年輕的隊員也已經30多歲,很多翻滾跳躍的動作都不能表演得太自如”。倪英宗希望隊里有機會培養(yǎng)多一些好苗子,把花鹿舞更好地傳承下去。 正是有了“同樂堂”的這份堅持,盛夏的九城村,翠綠的山林里,人們又看到了“梅花鹿”的蹤跡。 在九城村的大山里,倪英宗和文藝隊隊員希望把花鹿舞一直傳承下去。 什么是花鹿舞? 花鹿舞屬梧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反映鹿兒的生活習性、形態(tài)特征的動物舞蹈,主要流傳于梧州市蒼梧縣。它動作靈巧,舞法新穎,所需道具簡單,表演人員不多,適宜在任何地方演出,受到社會各階層觀眾的歡迎,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梧州日報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