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黃穎盈 在海南省萬寧市有一座烈士陵園,專門紀念瓊崖抗日烈士李振亞。這位烈士出生于廣西藤縣。 李振亞在192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擔任解放軍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兼第一總隊政委,瓊西區(qū)地委書記。1948年9月27日,他在前沿陣地偵查牛漏據點的敵情時不幸中彈負重傷,翌日犧牲,年僅40歲。 根據黨史相關記載,李振亞是一名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yǎng)的優(yōu)秀指揮員——他無私無畏,對黨赤膽忠心,每次作戰(zhàn)都親臨前線指揮,在關鍵時刻勇于帶領士兵沖鋒陷陣;他嚴于律己,要求戰(zhàn)士們做到的,自己總是率先躬行。 雖然身為高級干部,但李振亞在生活上處處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他愛兵情切,無論行軍、作戰(zhàn)任務如何繁重,物質條件如何匱乏,他總是想方設法安排好部隊的生活,還親自幫炊事員燒火做飯,替干部、戰(zhàn)士剪裁衣服。他對傷病員更是關懷備至,經常為他們喂飯喂藥,把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他們騎,有時替他們背背包、抬擔架。 李振亞犧牲后,海南人民一直懷念他,在萬寧市興建了李振亞紀念陵園。他高大的塑像永遠供人們悼念,他用鮮血寫下的光輝業(yè)績永世長存。 艱苦歲月投身革命 李振亞,原名李榮,又名李伯崇、李崇,1908年出生于廣西藤縣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條件很艱苦。在李振亞八九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先后去世,由于家境困難,他只讀了兩年私塾就不得不輟學。然而,李振亞并沒有因為生活困苦而氣餒,他前往飯館當雜工,在裁縫店當學徒,年紀稍長后到國民黨“左派”軍人李明瑞部下當兵。 1929年夏,李振亞在中共所掌握的廣西教導總隊當副官。 年少時的生活經歷與那個年代的所見所聞,讓李振亞心中萌生了一團火焰,他積極思索如何才能盡己所能地改變眼前的種種困境。1929年12月,李振亞參加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紅七軍,李振亞先后擔任軍部副官、第二縱隊第二營副官、第二十師五十八團二營教導員、五十八團副官等職。在歷次戰(zhàn)斗中,特別是在紅七軍由廣西右江北上中央蘇區(qū)的征途和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中,他均出色地完成任務。 此后,李振亞被選送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學習結束后留校工作。在擔任公略步兵學校第一營營長期間,李振亞克服種種困難,不但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還在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中,多次帶領學員參加保衛(wèi)中央蘇區(qū)的戰(zhàn)斗,被評為模范指揮員。 英勇戰(zhàn)斗意志堅定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前夕,李振亞擔任整編了四所紅軍學校的干部團第一營營長。在長征期間,干部團一直擔任保衛(wèi)中共中央機關的任務。李振亞率領全營參加了突破湘江、烏江、四渡赤水、攻占婁山關、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著名戰(zhàn)役,屢立戰(zhàn)功。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李振亞堅決擁護遵義會議決議,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斗志更為旺盛。 1935年1月下旬,在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戰(zhàn)斗中,李振亞和第一營的營政委丁秋生帶領全營配合兄弟部隊與川軍“模范師”郭勛祺部激戰(zhàn),由于地形不理,第一營左右兩翼均受到位于兩條山梁上的敵人的猛烈射擊,部隊傷亡很大,李振亞的背包中了幾發(fā)子彈,但他毫不畏懼,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當敵軍增援,指揮部決定撤退時,李振亞只帶一個排擔任后衛(wèi),順利掩護部隊安全轉移。 1935年5月上旬,干部團巧奪金沙江皎平渡后,敵增援部隊一個旅搶占了通安州。為保證黨中央機關和后續(xù)部隊安全渡江,中央軍委指示不惜一切代價奪取通安州。在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的指揮下,干部團勇猛投入戰(zhàn)斗。李振亞帶領全營搶占了通安州右側山陣地,與敵激戰(zhàn)至黃昏,俘其團長以下600余人,占領了通安州,受到了中央首長的嘉獎。同年5月下旬,為搶占瀘定橋,中央軍委命令干部團在安順場阻擊右岸尾追紅軍的川軍一個旅。由于敵眾我寡,戰(zhàn)斗極為激烈,李振亞在戰(zhàn)斗中腿部負傷,但為了全軍安全,他咬緊牙關帶傷指揮戰(zhàn)斗??鄳?zhàn)一天,干部團接連擊退敵人五次進攻、勝利完成掩護主力奪取瀘定橋的任務。 1936年10月,李振亞隨西路軍西渡黃河。 由于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的危害,西路軍于1937年春慘遭失敗,余部轉入祁連山區(qū)。西征時,李振亞在畢占云支隊任參謀長,后不幸被俘。在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后,經黨組織營救,他才得以獲釋返回延安。 言傳身教身先士卒 李振亞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與突出的軍事理論水平受到重視。他曾以國民革命軍十八集團軍(習俗稱八路軍)高級參謀的身份,隨葉劍英、薛子正等到南岳訓練班(共產黨和國民黨聯(lián)合舉辦的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任教。因國民黨發(fā)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李振亞根據黨的指示離開該訓練班,到廣東任東江軍事干部訓練班主任,為廣東各地抗日武裝培養(yǎng)了一批干部。 為充實和加強瓊崖抗日斗爭的領導力量,中共中央于1940年7月、9月,先后派李振亞、莊田、覃威等紅軍干部到瓊崖獨立總隊工作,李振亞為參謀長。 在瓊崖工作8年的時間里,李振亞一直分管軍事工作,他不但充分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指揮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斗,并對瓊縱各個階段的工作方針、斗爭策略,部隊的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建設提出過許多正確的建議。 李振亞在主持瓊崖抗日軍政干校期間,除了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外,他一度兼任第三支隊支隊長,指揮部隊和軍政干校的部分學員與敵作戰(zhàn)數十次。1941年11月,他經過周密偵查,定出巧計,令獨立第九中隊挑選11名優(yōu)秀戰(zhàn)士化裝“順民”混入送糧隊伍,突襲日軍興隆據點,殲敵一個班。 1942年夏,李振亞指揮第三支隊兩次伏擊進犯六連嶺根據地的國民黨瓊崖守備第一團第一營,斃傷其官兵70余人、繳槍40多支。同年11月,李振亞還組織了一支小分隊化裝奔襲日軍樂會縣橋園據點,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4支。正是因為李振亞能夠靈活地運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善于出奇制勝與領導作戰(zhàn),使第三支隊在反“掃蕩”中取得一系列勝利。 前線殺敵血染海南 1948年9月初,中共瓊崖區(qū)委根據全國和瓊崖地區(qū)占據的變化,決定發(fā)動秋季攻勢,集中主力向陵(水)萬(寧)進軍,使瓊東南和五指山根據地連成一片,并切斷瓊南、瓊北之敵的聯(lián)系。為統(tǒng)一指揮,中共瓊崖區(qū)黨委決定成立前線作戰(zhàn)指揮部,任命李振亞為總指揮兼政委。李振亞欣然受命。 1948年9月17日,李振亞親率5個支隊,從保亭縣東進。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他指揮部隊接連拔除了陵水、萬寧兩縣的7個據點、殲敵150余人、繳槍100余支。正當部隊乘勝前進,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的時候,李振亞于1948年9月27日在前沿陣地偵查牛漏據點的敵情時,不幸中彈負了重傷,翌日犧牲,年僅40歲。犧牲時,他身上穿的是補了又補的舊軍裝、腳上穿的是用車輪胎自制的六耳“海陸空”。 噩耗傳來,瓊縱上下無不悲痛萬分。1948年10月26日,中共瓊崖區(qū)委作出《關于追悼李振亞同志的決議》,號召全區(qū)黨政軍民開展悼念、學習李振亞烈士的運動。中共中央于同年11月17日發(fā)出唁電:“瓊縱副司令員李振亞同志于圍攻牛漏市(圩)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中之損失,特致悼念,并望轉示瓊縱全體同志繼續(xù)努力,為堅持解放瓊崖而奮斗,以紀念李振亞同志永垂不朽。” 海南萬寧市有一座李振亞紀念陵園,海南人民深切懷念這位革命烈士。(資料圖) 烈士遺愿尋訪故鄉(xiāng) 2014年9月初,藤縣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李振亞的女兒、女婿等親屬,他們是專程為了完成李振亞的遺愿而來——尋找他的出生地,看看鄉(xiāng)親們生活過得怎么樣。 參加了當時與李振亞親屬見面座談會的藤縣宣傳部工作人員鄭彬昌回憶道,李振亞的親屬為了這個遺愿,奔走尋訪了整整66年。 “告訴我的妻子,叫他們代我回家看看鄉(xiāng)親們”——這是李振亞臨終時的愿望。對此,李振亞的妻子王超一直牢記在心,但由于戰(zhàn)爭歲月,一直無法成行。直到1987年,王超尋找到她與李振亞的失散了的女兒李桂榮,尋訪李振亞出生地的事情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李振亞的親屬在藤縣參觀時走訪了多個地方,連連感慨當地的發(fā)展欣欣向榮,與李振亞當年對家鄉(xiāng)的描述與記憶大有不同、變化很大。親屬們高興地表示,看到家鄉(xiāng)日益繁榮,鄉(xiāng)親們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李振亞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鄭彬昌介紹,在藤縣東山公園中,立有李振亞的雕塑,相關紀念與緬懷活動也持續(xù)開展。李振亞英勇奮戰(zhàn)、無私奉獻的人物事跡、革命精神深深鼓舞著后人。 在藤縣東山公園,立有李振亞烈士的雕塑。(資料圖) 梧州市退休老干部蒙國彥贊揚革命烈士李振亞在艱苦歲月中毅然投身革命事業(yè)的人生,并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著書《沙場驍將李振亞》。在書中,蒙國彥以時間為綱,通過“少年經磨難”“投身紅七軍”“漫漫長征路”“浴血西路軍”“建設紅軍魂”“血濺紅棉樹”等19個章節(jié),真實記錄了廣西籍瓊崖抗日烈士李振亞如何從一名貧苦農家的孩子成長為一代名將的彪炳一生。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蒙國彥深情謳歌了革命先烈李振亞的壯舉,描繪了一代驍將的風范,旨在激起廣大讀者報效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赤子情懷。 (部分資料來自梧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梧州黨史人物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