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市新興村白垢片舊村,一塊老舊的“文魁”字樣匾額懸于一戶人家門上,讓過路人忍不住抬頭端詳,尋思這塊滄桑匾額背后的故事。
????從匾額題字可以知道,該匾制于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清朝大臣劉長佑于辛酉年農(nóng)歷十月,為中舉的黃元康所制。匾額紅底黃字,“文魁”二字筆力雄健,在歲月風塵的撫觸下已顯斑駁。
????據(jù)黃家后人黃勇介紹,最初是一對姓黃的兄弟從福建邵武遷來白垢片,兩人在此安家樂業(yè),繁衍生息,家族人數(shù)不斷增加,因此,現(xiàn)在該片區(qū)的居民多是黃氏兄弟的后人。
????而黃氏兄弟千里遷徙,背后還有一段故事。兩兄弟的父輩名叫黃峭,生于后唐時期,官至工部尚書,娶三妻育二十一子,家境富足,唐朝滅亡后,社會動蕩,各方勢力明爭暗斗,黃峭決定棄官歸隱。彼時已是杖朝之年的黃峭,深感家族人群大聚居式的生活過分安寧,決定分散子女去各處闖蕩,他把家產(chǎn)分給二十一子,除了將每個妻子的大兒子留在身邊侍奉自己外,其余十八子分赴各地開疆立業(yè),臨別時向諸子賦詩一首:“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我思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
????“我們的祖上是這十八支隊伍的其中一支,大約在明朝成化年間來到梧州,在白垢片落戶,兩兄弟在這塊地上分開住,一個住東一個住西,”黃勇告訴記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匾額下的老屋及周邊還住滿了黃家的后人。
????黃勇說,黃家人從祖上開始就形成了崇尚讀書的風氣,過去村里還專門有一個地方叫做書房地,是一個專門供讀書人安心讀書的茅棚。在周圍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下的黃元康,赴桂林鄉(xiāng)試,并中了舉人,不過他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放棄了仕途為官之路,選擇回到梧州的鳳臺書院教書育人。
????改革開放后,人們經(jīng)濟富裕了,部分村民買房搬遷到別處,“老屋已經(jīng)不住人了,逢年過節(jié),村里的后人就回來上香拜祖。”黃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