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披露,海南、北京、上海等地移動公司通過分割計費、憑空計費,未上網也扣流量費以及刪改計費數據等手段惡意多收費用。對此,消費者不禁要問——移動計費有多少誤差“還會重來”
????移動電信運營商玩的第一招是將手機用戶的通話有“規(guī)則”地分割,以多收話費。例如,一個35分44秒的通話,分割成25分13秒和10分31秒的通話記錄來計費。一次正常的通話,為何要被分割成幾個通話,難道是移動電信運營商為了讓自己的客戶更清楚、更明白地消費,或者是吃飽了沒事干,閑得慌?不是,分割通話不過是為了在計費數據上做手腳,讓用戶多掏腰包,用戶就多掏了1分鐘的話費。據相關工作人員稱是電話交換機計費系統(tǒng)的誤差。但是令人心存疑惑的是,機器的故障為啥總是讓人多交費?
????移動電信運營商玩的第二招是直接刪除問題計費數據。如果你的通話被分割成幾次通話,一次通話就多收你幾毛錢那已經算幸運了,好歹你還能查到自己被多收費了,還有話費詳單讓你立此存照。例如北京移動一位用戶一個月份被重復計費的記錄和錯誤計費的記錄被運營商刪了。如此一來,用戶就是想維權自然也是查無實據,說不定還得背上“敲詐”的惡名,從此上了運營商的“黑名單”。
????如果說超長通話被分割還可以說是“機器誤差”的話,那么計費數據反復被刪改就難以推在 “機器誤差”身上了,“暗偷”似乎變成了“明搶”。移動電信運營商有意或無意搞錯收費數據、對計費數據進行有意或無意地刪改,看起來做得天衣無縫,一切被悄悄掩蓋了??墒?,計費造假的背后,不僅讓相關法律法規(guī)蒙垢,讓用戶的合法權益受損,也使得企業(yè)的社會誠信、道德底線被洞穿。雖說是“在商言商”,可是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瞞秤吃價、短斤少兩,“販夫走卒”尚且不屑為之,何況是作為擔負有公眾服務職能的大型國有企業(yè)?
????從讓人不勝煩惱的短信“牛皮癬”,到手機收費陷阱,再到刪改計費數據,手機收費的玄機暗藏,移動電信運營商早已飽受社會詬病,其社會誠信也備受質疑。今年一季度工信部及各省(區(qū)、市)電信用戶申訴受理機構,共受理的19000人次申訴中,40%以上與收費有關。但是,問題始終無法解決,而且不斷有新的花招出現(xiàn),原因何在?如果一個人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的話,那么運動場上評判結果,自然都會令人質疑。手機用戶與移動電信運營商的關系,不也正是如此嗎,如果你還想玩,那就得遵守運營商制定的規(guī)則。憑借強勢的地位,擁有不對稱的信息,缺乏基本的誠信、有效的監(jiān)督,運營商就會把計費數據當作掌中的玩偶,更何況這背后有那么豐碩的利益:據《2009年全國電信業(yè)統(tǒng)計公報》,2009年我國手機用戶已經接近7億5千萬戶,全國移動長途通話時長超過了2376億分鐘。
????規(guī)范移動通信業(yè),保護公眾合法權益,顯然不能僅僅寄希望于移動電信運營商的自清門戶,恪守法律法規(guī),堅守基本的道德誠信,還需要相關的管理部門能夠加強監(jiān)督,并拿出實實在在的懲戒措施。我國 《電信管理條例》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對電信網的功能或者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或者修改;不得利用電信網從事竊取或者破壞他人信息、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移動電信運營商刪改用戶的計費數據,顯然是在此項禁令之列。
????除了被曝光的有“規(guī)則”分割通話、刪改計費數據的招術之外,移動電信運營商還有沒有其他一些花招,來“招待”用戶;除了移動電信運營商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壟斷企業(yè)采取同樣的招式蒙騙公眾?如果這些不搞清楚,消費賬單則難見清白,公眾又豈能放心消費?(張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