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起福建無走頭,三更半夜爬上樓。
????三捆稻草搭張鋪,兩根杉木做枕頭。
????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腌菜半碗鹽。
????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采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
????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
????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
????類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記載。這些茶歌,開始未形成統(tǒng)一的曲調(diào),后來,孕育產(chǎn)生出了專門的“采茶調(diào)”,以至使采茶調(diào)和山歌、盤歌、五更調(diào)、川江號子等并列,發(fā)展成為我國南方的一種傳統(tǒng)民歌形式。當(dāng)然,采茶調(diào)變成民歌的一種格調(diào)后,其歌唱的內(nèi)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與茶事有關(guān)的范圍了。
????采茶調(diào)是漢族的民歌,在我國西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也演化產(chǎn)生了不少諸如“打茶調(diào)”、“敬茶調(diào)”、“獻(xiàn)茶調(diào)”等曲調(diào)。
????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勞動、生活時(shí),隨處都會高唱不同的民歌。如擠奶時(shí),唱“格奶調(diào)”;結(jié)婚時(shí),唱“結(jié)婚調(diào)”;宴會時(shí),唱“敬酒調(diào)”;青年男女相會時(shí),唱“打茶調(diào)”、“愛情調(diào)”。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舊時(shí)結(jié)婚第三天祭過門神開始正式宴請賓客時(shí),吹嗩吶的人,按照待客順序,依次吹“迎賓調(diào)”、“敬茶調(diào)”、“敬煙調(diào)”、“上菜調(diào)”等等。說明我國有些兄弟民族,和漢族一樣,不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關(guān)茶的固定樂曲。
????以茶事為內(nèi)容的舞蹈,可能發(fā)軔甚早,但元代和明清期間,是我國舞蹈的一個中衰階段,所以,史籍中,有關(guān)我國茶葉舞蹈的具體記載很少?,F(xiàn)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我國南方各省的“茶燈”或“采茶燈”。
????茶燈,和馬燈、霸王鞭等,是過去漢族比較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茶燈,是福建、廣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燈”的簡稱。它在江西,還有“茶籃燈”和“燈歌”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則稱為“采茶”和“茶歌”;在廣西又稱為“壯采茶”和“唱采舞”。
????這一舞蹈不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參加表演。舞者腰系綢帶,男的持一錢尺(鞭)作為扁擔(dān)、鋤頭等,女的左手提茶籃,右手拿扇,邊歌邊舞,主要表現(xiàn)姑娘們在茶園的勞動生活。
????除漢族和壯族的《茶燈》民間舞蹈外,我國有些民族盛行的盤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飲茶的茶事為內(nèi)容,這從一定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一種茶葉舞蹈。如彝族打歌時(shí),客人坐下后,主辦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鑼和嗩吶的伴奏下,手端茶盤或酒盤,邊舞邊走,把茶、酒一一獻(xiàn)給每位客人,然后再邊舞邊退。云南洱源白族打歌,也和彝族上述情況極其相像,人們手中端著茶或酒,在領(lǐng)歌者(歌目)的帶領(lǐng)下,唱著白語調(diào),彎著膝,繞著火塘轉(zhuǎn)圈圈,邊轉(zhuǎn)邊抖動和扭動上身,以歌縱舞,以舞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