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旭秋老人把筆者帶到屋外,指著遠處的幾個山頭說,當年這些山上都種滿了茶樹,現(xiàn)在上山去找,估計還可以看到一些當年的老茶樹根呢。
六堡87歲老茶人李旭秋回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種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園。即使是三幾個人一戶的小戶人家,往往也會種有相當?shù)牟铇?,產(chǎn)不少茶。當年,六堡的幾個茶鄉(xiāng)里,家家戶戶種茶做茶,景象非常壯觀。
老人回憶,那時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腳踩揉的。一般是攀扶著門頭或廊道的一根橫木,用腳踩揉茶青。老人說,那時候,幾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這種的橫桿、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說起那時候的踩茶工藝,老人還津津樂道說,說那時候踩茶還是很講功夫的,有技術的茶農(nóng)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為很大很圓的一團,不會散開。
李旭秋老人說,當時他們一家三四個人,一造可以做兩百斤茶葉,因為還要種田什么的,數(shù)量還算是少的呢。有的一戶一造就可產(chǎn)茶1000斤,按一年可以采收四造茶算,一戶產(chǎn)茶可達4000多斤。
據(jù)老人回憶,當年的黑石、恭州、蘆笛(或稱羅笛、蘆荻)、理沖等地方是六堡茶種茶制茶的最為集中的主產(chǎn)茶區(qū)(現(xiàn)在的塘坪、不倚、四柳、理沖等仍然是六堡茶的主產(chǎn)區(qū)),而其他梧桐、高枧、大寧等地方曾經(jīng)也有相當部分人種茶制茶,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