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路南起文瀾路,北至蓮花山路吹風嶺頂。是水泥及瀝青混凝土路面,全長4179米。
????清同治年間,富民路稱富民坊;民國時期,改稱富民村,后來村的主要街道定為富民路。解放后,隨著城市擴大,富民村道不斷伸延。1962年前,富民村道全長1002至200米。富民一路原是富民沖低洼地。20世紀60年代逐年修建擴建成路;1979年稱富民一路。富民二路東北走向原叫富民坊,后又曾稱富民上村。1953年富民路與新民路合并,統(tǒng)稱富民路。1979年劃分為富民二路,西北走向段原為東山沖水溝,后填溝筑路,與富民二路相接,全稱富民二路。1982年調整,將60年代修建的一段劃出。調整后改稱富民三路。
????西漢時期,位于今富民二路(現(xiàn)光學儀器廠宿舍區(qū))曾是陶器生產地,距離桂江岸700米,范圍包括竹席山南坡及其向南伸延的伏尸山。主要生產的有陶鍋、陶坊輪、陶釜等。由桂江、潯江、西江三江水系運往各地銷售。
????現(xiàn)位于東至富民修船廠、南至光學儀器廠、西至廣播器材廠、北至炭素廠一帶,曾是西漢早期至晉朝大、中、小型墓葬群,1956年至1990年,先后發(fā)掘、清理的就有56座,出土文物近1000件,尤以西漢墓最多。此外,出土文物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和二級文物的有富民糧倉出土的“西晉雞首壺”和“永嘉六年‘宜子保孫’墓磚”。
????解放前,富民路有工業(yè)企業(yè)三家,一家是1926年舉辦的梧州市電力廠,發(fā)電機組3臺,總容量960千瓦;一家是富民米機廠,1931年興建,專門為政府加工公糧,日產大米約1萬公斤;另一家是廣西制枧電機織造廠,1934年興建,主要織造毛巾,1945年改名為西華工業(yè)社。當時雖然只有3家企業(yè),但它見證了梧州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留下了梧州工業(yè)難忘的足跡。
????富民路文化教育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有富民佛堂,1933年創(chuàng)辦了新民小學,今改名為富民小學。梧州市輕工技工學校也在這里落戶28年,桃李芬芳。1985年8月,廣西大學梧州分校成立,2006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梧州學院,設本科專業(yè)6個,??茖I(yè)26個,任職教師800多人,在校學生1萬人。
????如今的富民路已是工廠、公司、學校、商店、住宅林立,其中工廠約30間。昔日的荒山、低洼地帶已難尋蹤影,一條寬闊的公路已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主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