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加高加固城墻,提高城墻抗洪能力。城墻有軍事防御功能,也能防御洪水。漢初趙光修筑的蒼梧王城是座小土城,抗洪能力有限。宋代易為磚城,城高4.8米,已經(jīng)有相當?shù)挠槟芰?。?jīng)過明洪武年間的拓城和1466年、1635年的兩次加高、加固,至清代雍正朝梧州城已高達7米,抗洪能力大大提高。但城外地勢較低的南門仍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有8次大水淹南門的記錄。盡管無法保障城內(nèi)不受洪水侵襲,但城墻的保護,使城內(nèi)居民有足夠的時間撤離到安全地帶,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
????其次,修筑、綠化護龍堤以殺水勢。在城墻開挖護城河,并筑建堤岸,可以在洪水來臨時,阻緩洪水攻勢,具有一定的防洪效益。當初北宋筑建梧州城時只重墻身、城門、城樓的修造,并沒有開挖護城河。1466年,都御史韓雍開挖城濠,但亦是有濠無堤。直到1590年,都御史劉繼文修筑堤岸,才最終完善了城壕的配套建設(shè)。因其繞城壕至西,保護著城池,取名護龍堤。
????最后,易房屋竹木為磚石結(jié)構(gòu),提高建筑物的防洪抗洪能力。房屋屢被洪水毀壞,重建房屋成為當?shù)厝说囊淮筘摀楣?jié)省建房開支,百姓習慣建簡易實用的竹木結(jié)構(gòu)的“壁巴屋”,形成了梧州城“屋宇多編竹葺茅”的局面。竹屋結(jié)構(gòu)簡單,穩(wěn)定性差,防洪抗洪能力有限,洪水來臨時動輒發(fā)生漂沒民房數(shù)千甚至數(shù)萬的慘況。針對此種情況,明嘉靖年間,官府“令民自今皆易竹廬竹瓦屋,為不足者,官為資給助之?!贝撕笪嘀莩请m有洪水漂沒民居之事發(fā)生,但已不再有像1485年洪水漂流民居數(shù)萬、1522年漂民廬舍萬余的情況了。
????無可否認,上述防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城市的安全,收到一定的防洪效益。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些防洪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安全,洪水來臨,依然有“沒民田,漂民居”之事發(fā)生。即使在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梧州的水患依然有增無減。直至21世紀初,河?xùn)|、河西防洪大堤的相繼建成,梧州的水患才真正成為歷史,洪魔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