嶠西雅集流傳少,唐宋遺音久已淪;一個高僧兩名士,二千年內(nèi)見三人。
——藤縣學者蘇時學
三人指唐曹鄴曹及宋契嵩,均有詩文集傳世。唐宋前廣西人的著作,早已影跡無存。漢代蒼梧陳元父子的古文經(jīng)學,漢末蒼梧士燮一家的通學,其文集都過不了六朝。唯獨蒼梧逸民牟子的佛學論著《牟子理惑》,成書于東漢末三國初,卻越過風風雨雨,一直流傳至今。
《牟子》亦稱《牟子理惑》或《理惑論》,原二卷,梁釋僧佑合為一卷,文前為漢末蒼梧太守寫的序傳,正文共37篇(章),為問答式論述文,每篇設人作問牟子作答,按問題逐一解答世人對新來佛教的疑惑,其中漢明帝時中國佛教初傳事,為古籍中最早記載,也最為人所重視。漢代人所著典籍之論及佛道者,近代學者認為獨此篇而已。學者梁啟超說:“《牟子》以調(diào)和儒道釋三教為職志?!钡m、湯用彤等佛學家則云,《牟子》全書都在弘揚佛法,其稱引儒書經(jīng)傳是為證解佛理,其征引《老子》也以無為之化申明佛旨?!澳沧庸击戆偌医?jīng)傳,斥神仙方術(shù),佛教自立而不庇他人,其精神始于《理惑論》?!?見湯《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佛教書目,當為南朝宋明帝令陸澄輯編的《法論》,而比這更早的均已全失?!斗S》共16帙(集),其第14帙名緣序集,輯雜文書扎共七篇,首篇列《牟子》,先于魏晉時曹操及手鑿齒的著作,加序曰:“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以特載漢明之時象教初傳故也?!憋@然,博覽古籍而治學嚴謹?shù)年懗慰加喓蠖ā赌沧印窞闈h末人撰作。隨后,南朝梁釋僧佑將東漢至梁朝的佛學論著,輯為《弘明集》4卷,其第1卷之首即錄載《牟子》全文,作為中國籍人撰寫的第一部佛學論著??甲阅铣奖彼?,援引《牟于》的書不少,如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宋修《太平御覽》及《廣韻》等,均無疑原書為后人偽作者。
《牟子》單行本傳至北宋后失佚,而存于佛藏中《弘明集》的復錄本又少為人知,世人自以為該書已無存,南宋后諸書均不見有再征引《牟子》者。及明,語云“明刻書而書亡”,明重刻佛大藏經(jīng)時竟肆意竄改,明明是歷代《弘明集》是的《牟子》均云作者不詳,刻書者長期《牟子》的真?zhèn)沃疇??!懊魅f歷時學者胡應麟就說:“疑六朝晉宋詞文士因儒家有《牟子》,偽撰此論以左右浮屠?!?見《少室山房筆叢卷32》)明清時廣西的方志錄載《牟子》者較少,清嘉慶時稱省志楷模的《廣西通志》(謝啟昆主修),雖轉(zhuǎn)錄了《牟子》的一段序傳,但特意加上按語云:“是書不見于史志及諸家著錄,自序一篇詞指凡淺,決非東漢人所為?!?/p>
但是,任何隨意纂改歷史的武斷,終為尊重歷史的正確觀點所戰(zhàn)勝。清初學者周廣業(yè)在注唐馬總《意林}殘卷時,就以大量史實批駁了胡應麟的武斷,說:“考諸群書所引《牟子》皆出自《理惑論》。胡氏臆為揣測,難為定論。而《理惑論》在《弘明集》者褒然首列,是書在粱世亦稱傳矣。今其文炳著,言似佞佛,意主通經(jīng),因而存之,實佳文也?!?見《聚學軒叢書》)第五集)清乾嘉問著名學者孫星衍刊刻《平津館叢書》時,深感《牟子》為漢魏舊帙,特將其從《弘明集》中抽出單印,列入《平津館叢書》,并囑其弟子洪頤煊作序,云:“考證后即《隋書·經(jīng)籍志》所列的《牟子》二卷?!币φ褡诘摹端鍟そ?jīng)籍志考證》贊揚此說,并同意非牟融所作。清末著名學者孫詒讓也說:“《牟子》文字簡雅援證奧博,非諸論所能及?!?見《籀癌述林卷六》)
進入20世紀,隨著社會的進步及西學的東漸,中國出現(xiàn)新的佛學研究熱潮,給《車子》真?zhèn)沃q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先是以盜竊和研究中國敦煌文化出名的法國人伯希和,用大量的史實寫出《牟子考》,證實《牟子》為中國東漢末的重要佛教古籍,并將其譯成法文。隨后,中國著名的佛學家周叔迦(北大哲學教授,曾創(chuàng)辦中國佛學院,建國后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更廣泛系統(tǒng)地搜集資料,撰寫專著(牟子叢殘)(1930年光明印刷局排印本),其論述遠勝于伯希和,很快得到國內(nèi)名家學者的支持。他們都是學貫中西的人物,紛紛從佛學、史學、哲學、文學等方方面面參與研究,其內(nèi)容大,超過一般??睂W范圍。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對周的書論贊揚備至,并在《與周叔迦論牟子書》中云:“《理惑論》文字甚明暢謹嚴,時時作有韻之文,也都沒有俗氣。此書在漢魏之間可算是好文字,任公不肯細讀耳?!?注:任公指梁啟超,曾著文否定過《牟子》)一生致力于中國佛教史研究的湯用彤(建國后任北大副校長),從哲學史及佛教史的角度,駁斥疑《牟子》為偽書者,“所持理由,多不確實”,“《牟子援引《老》、《莊》以申佛旨,已足征時代精神之轉(zhuǎn)換,誠佛教之要籍也。”(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著名史學家陳垣。(建國后任北師大校長)在《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牟子》多加考證,說:“《牟子傳》所言時、地、人、事皆見于史,可見此傳不偽。但文中數(shù)稱佛經(jīng)佛道。佛之名稱為后漢末所無,當時稱佛為浮屠,假定今本《牟子》為真后漢時作,亦必經(jīng)后人改竄,不盡原文也?!碑吷铝τ凇端膸烊珪嵋房甲C的余嘉錫,可說是是我國目錄學的近代權(quán)威,讀了周叔迦的《牟子叢殘》,深愛牟子之文不落晉、宋以下,遂廣為收集所知的《牟子》版本與涉及《牟子》的所有古籍,逐一詳加考訂后,寫出《牟子理惑論檢討》七篇,供世人為之論定。七篇為:流傳著錄、古今評論、諸家考辨、撰人時代姓名、書名、中國人出家、群書征引。讀完該文后,自可得出《牟子》為東漢末人撰作的說服人的結(jié)論。曾沉埋千余年的《牟子》,終能幽而復明,乃眾多碩學名家的共同功勞。建國后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就據(jù)前人的成果用大量的章節(jié),全面評述早期佛教的重要古籍《牟子》。 |